小道可观——民国旗袍裁剪法研究

作者:刘育红    2016-12-30 15:00


旗袍是上个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代表性中国女装,既保持了民族性,又符合时代要求,是基于传统的创新经典。民国时期的旗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其服装结构由中国传统的平面结构逐步演变成为西式立体结构。本文从裁剪法的角度对这个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梳理,阐明这并非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博弈过程,其中的利弊得失在今天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清末的满汉女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旗袍,它是民国女性自主的选择。旗袍在初期延续了传统的“T”字形平面结构,衣身正中有中缝。民国中期的改良旗袍是旗袍发展的高峰,无论是款式、材质、工艺、还是普及程度、国际影响至今都无法超越。它在保持平面结构的基础上取消了大身的中缝,这一关键性的改良是这一时期旗袍裁剪技术的核心所在,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智巧,是今天的制衣技术无法达到的。后期的旗袍已经脱离了传统,变成了一件保留有部分中式符号的现代服装。

本文旨在深刻思考旗袍结构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实物与文献的对照研究,着力挖掘旗袍裁剪法的详细步骤与操作要领,希望为继承传统旗袍工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小道可观——民国旗袍裁剪法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