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个故事——记录石青地金墩兰缂丝挽袖女褂

撰稿:曹锦凤    2015-01-16 12:00:00

基于论文的需要,经过贺老师的精心挑选,我申请提取了清代道光年间的石青地金墩兰缂丝挽袖女褂。此件女褂面料采用缂丝工艺,白色挽袖部位的缂丝最为精致细腻,人物表情生动自然,缂丝纹样织造利用颜色的深浅,虚实结合,营造出国画般的感觉。衣身兰花处的缂丝,灰色花瓣及根部为银线,金色花叶处为金线,由于金箔、银箔内包裹有棉芯,故线丝稍粗,更难操作,但兰花叶子线条依然被制作者的巧手处理得灵动流畅。衣服胸前及开禊处的如意云头装饰成为本件衣服的一大装饰亮点,主云头处黑底兰花缂丝,与衣服主料的钛青色底兰花缂丝相互呼应,一大一小的兰花,形成对比,变化中又不乏统一,云头外围白色花卉纹绦子边的使用恰到好处,不仅起到分隔调和的作用,且使整件衣服更具典雅之感。


0.jpg

石青地金敦兰缂丝挽袖女褂


2.jpg 3.jpg 4.jpg

衣服白色挽袖部位                                        袖子四福捧寿纹


每件藏品都是一个故事,在看到实物前,对于石青地金墩兰缂丝挽袖女褂这件衣服的印象不过是局限于外表的典雅大气,被它的美所折服。提取出这件衣服后,在贺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对它的进行细致的观察、测量与分析。此件衣服不同于别的清代衣物,肩部有破缝,而一般的清代女衣,肩部均为连裁,不知是否为了保持正面与背面的花纹均为正向,但要用缂丝的手法实现背面花纹的正向效果,也不是不无可能。此外,衣身的面料拼接处(包括后中缝,袖子与衣身拼接处),均不是直纱,应该使用的不是布边,从衣服破损处看这些地方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而平常的清代衣物,在此处接缝是因为布幅不够,所以一般情况下,此处肯定会使用布边。或者是由于面料不够,为了保持原来的样式,才采用这样的方法,或许应考虑此件女褂有改动之嫌。衣服的左袖有拆线痕迹,衣领周围有断断续续的蓝色线迹,衣服正面右侧开禊处,如意云头与别处不同,磨损明显更为严重,绲边面料亦不相同,如下图,是35倍的显微镜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他部位的如意云头绲边较宽,为黑白交织的纹样,衣服正面右侧开禊处的如意云头为红黑交织的纹样,不论纹样、色彩还是编织方法均不同。看到这些后,难免不让我对这件衣服背后的故事有着种种猜测,它的制作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它上面装饰的如意云头在清代如此盛行,以及各种疑问,都尚待我继续去研究。


5.jpg 6.jpg6.jpg6.jpg

其他部位如意云头绲边                           衣服正面右侧开禊处如意云头绲边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了制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我们只有静下心来,细细的去观察、测量实物,才会发现更多,体会更多,了解更多。对于此件衣服,我详细的测量了它的数据,衣服面料不同部位的显微镜照片,比对了衣服色彩的传统色色名。当然,这些只是对实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还有待我进一步去深究。


7.jpg 8.jpg

衣服色彩信息                          笔者手绘原大如意云头


除了对实物进行分析,必要的实践也是不可或少的,只有你自己动手去做了,你才会真正的明白它。在观察实物时,我总以为,衣服拼接处的缝线采用的是三角针,从面料的正面缝,但同时心里也有一点疑惑,这样缝衣服很不牢固,而且在衣服拼接处也不易操作,那为什么还会这样缝?带着疑问,我试了几种针法,发现,原来衣服接缝处的线迹使用的是回针缝。下面的图片是我试验的回针缝。


9.jpg 10.jpg

回针缝针法

11.jpg 12.jpg

回针缝